从“育儿”到“养老”
——一家老年文化娱乐中心背后的故事
记者 邢程
“真不错!各位阿姨,咱们再演奏一遍!”日前,在新华区夕阳妈妈老年文化娱乐中心,25岁的青年教师王美玲为“银发”学员们上了一节手鼓舞课,热闹欢快的课堂氛围令在场老人身心愉悦。
很难想象,半年前,王美玲还是一名幼儿园老师。因为王美玲工作认真、性格温和,当时所在幼儿园的负责人刘清花在新开了这家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后,就把她调到了新的工作岗位。
“无论是育儿还是养老,我们都要用情用心地做好服务。”刘清花说。
幼师走进“银龄课堂”
王美玲今年25岁,大学就读学前教育专业。毕业后,她在我市晨光幼儿园工作过两年,是幼儿园园长刘清花很中意的带班老师。
今年4月,刘清花创办了新华区夕阳妈妈老年文化娱乐中心,王美玲便跟随她来到了新环境,开启了一段新的教学旅程。
从孩子到老人,服务对象的更换并没有让王美玲感到一点不适应。“虽然‘学生’换了,但我的身份没有变。”她说。
在老年文化娱乐中心,王美玲根据自身所长,担任好几种不同乐器的教学任务。她的课堂幽默风趣,学员们很喜欢,平均每节课有20余名学员报名参加。
“这些‘银发’学员很爱学习,会认真做笔记、录视频,常请教我这个‘小老师’。”王美玲说,虽然两拨“学生”的年龄反差很大,但现在这些叔叔阿姨的性格很好。大家说说笑笑,乐趣很多。
从“育儿”到“养老”,王美玲用爱心守护着“朝夕美好”。在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几个月的时间里,王美玲收获了大家的信任。这份信任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“育儿”“养老”两手抓
老年文化娱乐中心的负责人刘清花,从事幼教行业已20余年。这些年,作为创业者,她陆续在沧州市区开设了4家幼儿园,最多时招收幼儿达1400余名。近几年,养老需求日益凸显,面对“银发潮”的到来,刘清花想要“育儿”“养老”两手抓。
今年3月,刘清花得知新华区有一家关停的幼儿园,场地有1600多平方米。她动心了,很快签订了租赁合同。
然而,与以往不同的是,刘清花这一次没有选择再开一家幼儿园,而是把眼光瞄准现下的“朝阳产业”——养老服务,在“老幼共育”方面探索新的转型。
向养老行业进军,对毫无经验的刘清花来说并非易事。但她发现两个行业有着不少共同点。于是,她从自己最擅长的教育方面入手。“越来越多老年人有精神文化需求,做一家老年文化娱乐中心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”她想。
“我从幼儿园调过来两名全职教师,又外聘了5名兼职艺术教师,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就这样开起来了。”刘清花介绍,半年时间,老年文化娱乐中心招收了140余位“银发”学员。这些老人学习热情高涨,让刘清花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
探索社区“老幼共育”模式
刘清花一直认为,养老服务只停留在文娱层面还远远不够。她想做一家真正能破解“夕阳焦虑”的场所,把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”的梦想照进现实。
在刘清花考察我市养老院时,遇到了老友刘世英。
刘世英早年下海经商,生意蒸蒸日上。2022年,过完50岁生日的她为求稳定,也为了自己和家人晚年生活无忧,决定从事养老服务行业。两年时间,她去北京学习专业养老服务知识,先后考取了护理师、营养师、康复理疗师等13个养老服务类专业技能资格证书。
刘清花认为,社区“老幼共育”可以有效整合现有资源,为各年龄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。她的想法和刘世英不谋而合。于是她们共同摸着石头过河,在转型路上相互支持,彼此也多了一分底气。
前些日子,两人与运河区双金社区达成基本合作意向,并已开始为居民提供文娱活动、助餐、法律援助、养生课堂等众多公益类服务。接下来,她们将逐步推动社区“老幼共育”的落地。
虽然当下困难重重,但刘清花和刘世英坚信“老幼共育”会是一条新“赛道”。“这条路是创新,也是大势所趋。企业从‘育儿’到‘养老’的转变,也一定会催生新的发展活力。”刘清花说。
来源:沧州日报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