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休闲 > 文体艺术 > 正文

龙柄壶的奥秘之二——狮面


2022-06-21 11:17:03    责任编辑:    字体:

青釉堆贴花龙柄壶装饰繁缛瑰丽,从底部到口沿装饰着8层主纹、10层辅纹,且各不相同。其中,龙柄壶的肩部,装饰着8个由串珠纹围绕起来的狮面纹饰,狮面威风凛凛,双目怒视、宽鼻阔口,隐隐似在低吼威吓。众所周知,南北朝时期,人们十分喜欢在陶瓷器上用动物造型作为装饰,但狮子并不是我国原生物种,为何会被装饰在龙柄壶上呢?

微信图片_20220621105739.jpg

实际上,这与狮子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有关。南北朝时期,佛教盛行,狮子作为佛教艺术常用题材,常出现在陶瓷器上。青釉堆贴花龙柄壶诞生于北朝时期,贴塑的狮面纹,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时代题材特征。

两汉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,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,狮子的寓意随佛教传播备受推崇。佛教发祥地古印度的狮子,被尊为“百兽之王”。在佛教中,狮子不仅是护法神兽,也是佛陀的化身,甚至是佛教的象征。释迦牟尼佛被称为“人中狮子”,佛家经典《略出经》记载“于菩提树下,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,勇猛释师(狮)子”。佛经中“狮子”常写作“师子”以示尊敬。佛教中,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,讲经被称为狮子吼,意为像狮子吼声振聋发聩,扶正邪心杂念,比丘僧有种卧法如狮子一般双足交叠,被称为狮子卧,以上种种都说明了狮子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。

微信图片_20220621105742.jpg

我国虽不是狮子的原产地,但狮子信仰文化却由来已久,因此也喜欢在文物中融入狮子形象。我国先民很早就记载了以狮子为原型的神兽——狻猊。成书于战国至两汉的《尔雅》中说:“狻麑如彪貓。食虎豹。”两晋郭璞注释:“即师子也,出西域。”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狮子,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,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:“钜象、师子、猛犬、大雀之群,食于外囿。”这时候,西域诸国进贡的狮子还属皇帝的私藏,民间并不知具体形象,于是充分想象,狮子也愈发神化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禄、辟邪等神兽,都与狮子形象有关,被作为守护兽出现于陵寝、墓葬等地,如河北的满城汉墓中就出土了相关文物。到了唐代,普通民众有机会见到了来自西域的雄狮,形象愈发写实起来。此后,狮子逐渐走下神坛,愈发世俗化,明清两代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。

若龙柄壶上的狮面纹饰象征着佛法,那么沧州博物馆陈列的其他几件文物同样反映着各时期狮子的特色。“始置沧州”单元陈列的“北齐天宝三年思维菩萨像”基座上浮雕刻画有两只狮子。双狮相对博山炉,蹲坐作聆听状,象征听经护法,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佛座装饰方式。“运河古韵”单元的唐代玉石狮形态逼真,昂首挺胸,双目圆瞪,毛发成束披肩,蹲坐于长方形石座上,凛凛有不可侵犯之威。民俗厅内还有一组民国时期的瓷瓶,以红矾彩绘制一大一小两狮子,取“师师(事事)如意”谐音,反映了人们祈望平安事事顺心的愿望。还有沧州的象征——铁狮子,属五代时期延续唐代狮子风格,头顶及项下有“师子王”三字,背负莲座,屹立旧州城内,守护沧州千年。狮城沧州,与狮有缘。

王 玮

来源:沧州日报

  • 时政要闻
  • 社会新闻
  • 省内
  • 聚焦沿海
  • 财经传真
  • 外媒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