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德(?~前130)西汉藏书家。景帝刘启第三子,武实刘彻之弟。封为河间王,卒后谥献,又称河间献王。
他对中国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。汉承秦制 , 到汉武帝时 , 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 , 没有德行的教育 , 国家难以长治久安。于是 , 依从大儒董仲舒 " 独尊儒术 , 罢黝百家 " 的政治主张 , 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。然而 " 三代之书 " 燔炀殆尽 , 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 , 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。这时 , 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 ," 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 , 仅而复存 " 。刘德为王 26 载 , 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 , 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。足迹踏遍鲁燕赵魏 , 寻寻觅觅为国求书。刘德不畏劳苦 , 身体力行 , 凡闻民间有善书者 , 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 , 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。对不愿出让者 , 则好言求之 , 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, 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 , 是难以做到的。由此刘德贤名远扬 , 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 , 都不远千里 , 携先祖旧书 , 前来奉献 ,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。所得之书 , 有<诗> 、<左传>、<周官>、 <礼记>等多达几十种。数量之多 , 充满楼阁 , 据载 " 其量可与汉朝 " 等。
为整理这些古籍 , 刘德亲自组织参与。他以名儒毛苌、贯长卿为博士、王定为史丞 , 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 , 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、整理 , 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( 今泊头市阎家铺村 ) 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 , 名曰 " 日华宫 ", 署客所 20 余间 , 聚儒学之士上百人 ," 昼夜不停 , 校理编辑 , 写著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 "," 群儒个个褒衣雍客 , 弹冠奋袂"," 日华宫 " 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、数里可闻。
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 , 对所得残缺不全、 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 , 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、勘误订正、精心校理成册。
来源: